•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这位老人在巴基斯坦的经历让所有人直呼:太硬“核”-区域频道-东方网

东方头条 2019-11-26 14:39:21 新闻

照片中的这位老人叫李迺瑛,今年已经79岁了!现在因病住在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房……

可谁能想到,眼前这位躺在病床上的老奶奶,曾参与过援建巴基斯坦核电站!现在,她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在巴基斯坦的故事,了解中巴之间的友谊。

图片说明:李迺瑛在巴基斯坦的岁月

所以,今天我们就静下心来听李迺瑛老人讲讲故事。

义无反顾前往巴基斯坦"要帮助巴基斯坦,去到巴基斯坦,我觉得很光荣"

“我父亲的家训就是,孩子懂事开始,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做人要做公平正义之人;做事要做勤奋好学,实事求是之人。”病床上的李迺瑛老人依旧鹤发童颜,气色饱满,散发着儒雅和知性之美。

1975年,李迺瑛来到金山工作,供职于中国核工业第五安装工程公司物资供应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组建团队前往巴基斯坦,帮助他们建立核电站。

1995年3月18日,临近退休的李迺瑛从上海出发,前往巴基斯坦北部小镇,参加那里第一个核电站的建设,和我国浙江海盐的秦山核电站是同一个模子。

据老人回忆,核电站位于旁遮普平原柴尔沙漠西北部,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280公里,下了飞机,再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才能到。

在此之前,巴基斯坦的电很少,这一项目解决了他们的供电障碍。因此,她见证了巴基斯坦核电站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现在,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帮助,目前,巴基斯坦已经建设了第三个核电站了。

其实到巴基斯坦的第二年,李迺瑛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依然坚持,在当地多待了一年,完成手头的工作后再回国。在巴基斯坦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一次家也没回过,愣是和丈夫分离了两年多……“当时我们国家并不富裕,但是毛主席说,要帮助巴基斯坦,去到巴基斯坦,我觉得很光荣,这个项目属于国家战略。过去的每一个人都很朴素,他们都是怀着帮助兄弟、解决困难的心态去支援巴基斯坦的。”这些往事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仍然让李迺瑛记忆犹新。善良淳朴的巴基斯坦人民要帮助巴基斯坦,去到巴基斯坦,我善良淳朴的巴基斯坦人民怀着热情友好的态度接待兄弟。

中国人怀着帮助兄弟的心态来到巴基斯坦,同样,巴基斯坦也怀着热情友好的态度接待兄弟。老人说,当时他们得到了许多当地人的照顾。

最让李迺瑛难忘的是,有一次,她和同事们聚餐回家途中不幸遇到车祸,当时失血很多,整个人也困在车里无法脱身,情况十分危急。

正好当时路上经过几个巴基斯坦当地人,他们立即上前来救他们,一声声唤她“阿婆”,在老人心中,他们都是救命恩人。第二天,老人醒来后发现好多当地人等在医院的走廊里,排队要给老人献血。

想到这些,老人哽咽了……

其实,巴基斯坦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他们月收入低,但物价却很贵,生活压力很大。但他们却愿意把家里种的蔬菜水果都拿出来,送给在那里支援建设的中国人。

“那边夏季长达7个月之久,极端气温下,地面温度很高。”时年55岁的李迺瑛就这样顶着高温往返于住处和基地之间,“但当地人都很热心,在路上碰到我,就会让我搭车。”这份淳朴和善良深深地印在李迺瑛脑海中。

巴基斯坦旖旎迷人的风光、纯朴善良的人民……靠在病床上的老人,每当想起那些岁月,那些珍藏心中的感动常常让她热泪盈眶。

十多年前,老人写了一篇文章,以感谢巴基斯坦人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契机发表。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它翻译和发表出来,让那些曾经真心照顾过她的巴基斯坦人看到,知道她没有忘记他们。

高风亮节的李迺瑛老人,时刻践行着共产党员的风采。她和老伴还打算捐献遗体,希望把自己有用的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作为一名党员,李迺瑛觉得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