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文/图) 昨日,郑州师范学院嵩山学堂内座无虚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郑州师院优秀校友李洱重回校园,和母校师生面对面畅谈“写作与情怀”。 “从1987年到1997年,我人生中美好的10年是在郑州师院度过的,今天能够‘回家’非常高兴,看到学校的大门,感觉就像看到了家的炊烟,到处都是回忆……”一开场,李洱就对母校深情“告白”,他提到,感谢在母校度过的10年难忘时光。在那段岁月里,天地如此狭小,我们膝盖碰着膝盖;天地又如此博大,因为它连通着整个世界。正是这些过去的时光和河南深厚文化底蕴,为他的文学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探索勇气。 谈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应物兄》13年的创作历程,李洱感触颇深,他说:“写完的那一刻,我禁不住喜极而泣。这其中既有一个作家对自己写作品质的坚持和期许,也有对文中人物生死不息的怜惜和审视。” 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孙先科表示,《应物兄》中汇集的各类繁复的信息和概念,实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主体的同时出场,是对原有语言环境的一次突破,体现了李洱先生高度的作家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话现场,围绕20世纪80年代文学启蒙、现代文学与现实主义之间关系、西方结构主义与创作等话题,李洱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提到自己独特的“传奇故事”式的写作方式,李洱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整个社会呈现多元和碎片化的倾向,时代需要一种突破传统写作方式的新型小说出现来面对时代急剧的变化。《应物兄》中采取的“对话”式写作方式就是这样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沿用了《论语》中儒家应对世界的核心思想,探讨了“言、知、行”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