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乡野搜寻廿余载 吴明哲摩拓、编注的《温州访碑录》一书出版

东方头条 2019-11-26 17:42:24 新闻

《温州访碑录》封面

明代张璁《兄弟岩碑》

吴明哲拓制碑文

温州网讯 《温州访碑录》一书日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由我市75岁的学者吴明哲先生经过20多年寻访、摩拓、整理、编注而成,为研究温州社会发展史、地方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评价该书的出版意义“非同凡响”。

有的石碑躺在猪圈里,有的沦为洗衣板

石碑素有定格的历史和凝固的艺术之称,碑文记载着当时的社会活动信息,是正史、方志的重要补充。散布在温州各地的碑碣记录了千百年来温州地方历史沿革、人口迁徙、气候灾变、抗元抗倭、吏治整顿、人文教化等人文轨迹与历史讯息。通过对碑刻等文物的系统研究,借助地方文献资料,可以追溯瓯越先民的历史生活场景与民间风土习俗,系统了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凝淀的温州。

《温州访碑录》共收录碑刻(墓砖)312件,尤为难得的是在平阳顺溪陈氏大屋发现了晚清学者孙锵鸣、孙衣言撰写的碑文,以及晚清名臣左宗棠留在灵昆的碑文,还有明代张璁、王瓒、王名世等历史名人撰写的碑文。

此书收录的许多碑文,出于各种原因有的躺在猪圈里,有的沦为洗衣板,有的作为铺路石。吴明哲凭着对乡贤的恭敬与文化的自觉,一方方摩拓,一字字解读,一条条注释,并且深入考证,凭着书家的修为,结合史学的严谨,做到碑石与碑文碑史互证,重现温州乡土人文的历史印迹。

在水田里发现《义田小引碑》,讲述办书塾的事

吴明哲对整个浙南地区展开全面的野外调查时,描绘了一张张石碑可能存在的线路图,并向许多文化人求证,对线路图进行修正,然后按图索碑。

一次,吴明哲听说泰顺县里光村有一座很有名的清代石碑,随即驱车前往。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他在一处水田里发现了那座石碑。当时天气寒冷,没有带足御寒衣物的他却不管不顾,脱掉鞋袜涉水靠近石碑。这座石碑名为《义田小引碑》,500多字,立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因在野外长期风化已模糊不清,大致内容是当地捐赠办书塾一事。于是,吴明哲决定拓下碑刻。拓片带回家后,他花了近一个月,请教了许多人,才将碑文全部辨认清楚。

此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自制白色粉料,上石后十来分钟自行凝固,待拍照后,三五天内自行脱落且无损碑文,为野外访碑工作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方便。

吴明哲先生寻访碑刻的足迹遍布温州各地,东到洞头鹿西岛,北至乐清市智仁乡、永嘉张溪云居寺,西至永嘉潘坑的岩寮、瑞安湖岭的潘山、文成南田的武阳,南到苍南霞关,20多年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共发现碑碣、墓志等600多件,拍摄各类照片3000多帧。

立碑作契约,改写温州的股份经济发展史

吴明哲先生说,编著《温州访碑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访寻拾遗散落各处的碑刻,还在于诠释碑刻的意义。

清乾隆五十五年的《唐宅曹碓路下驮潭创造水碓碑》,既记载了温州千年纸山竹纸制造的有关情况,也为股份制研究提供了实物史料。新华社内参曾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并认为该村村民合股建造水碓,立碑作契约,无疑将改写温州的股份经济发展史。

“我搜集碑刻编纂此书的过程,也是我熟识温州民间各个朝代生息活动的过程,极大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吴明哲说。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在该书序言中提到,他与吴明哲先生相识近20年,“吴明哲退休以后并非悠闲地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在跋山涉水,坚持着对学问和事业的追求,并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的学识、他的踏实、他的成绩,再一次感动和教育了我。”

刘曙光评价:“《温州访碑录》图文并茂,不仅收录了300多件碑碣(墓砖),而且还一一注明了具体位置、保存状况等,将它们还原于历史的环境之中。相信这种类似于考古实地踏勘的科学方法,会让有识者从中读到更多、更丰富的历史和地理信息。此外,他从社会史角度出发,遍访各处碑刻,并尽己所能考释文字、阐释价值,反映出他的史家修养和意趣。我认为,上述两点,应该是这本书非同凡响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