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星期一晚7点,由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办的【文化科技大讲堂】第19讲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一教A303举行,主讲人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也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从技术史角度切入,汪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技术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造船技术(舵、风帆、水密舱、船型等)、海洋地理和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导航技术。本次讲座从地文导航、水文导航、人文导航、气象导航、物理导航、天文导航等方面介绍了蒸汽时代之前中国的导航技术。 汪教授首先以大量14-17世纪的海图引入,介绍了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导航技术。他提醒大家注意早期海图中的玫瑰线(即罗盘线),并讲解了其绘制和阅读方法。进而汪教授展示了用投影原理绘制的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1569年的麦卡托世界地图。在海上航行,距离、方向和水深的把握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很早便有了等值线的概念,将测量定点水深发展为绘制等深线图,有助于在海上航行中把握水深。随后汪教授介绍了大陆新近整理出版的针路簿(更路簿)。 麦卡托世界地图(1569) 中国古代海运依靠导航技术、地图和水手经验进行导航。地文导航所指为何?古人是如何以景观为参照物在海上航行的呢?汪教授以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套中国航海图为例,展示了古海图和针路簿中形容地物形状、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与位置、地物颜色、观察地物角度和时间的说明文字,使听众对古代地文导航技术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汪教授展示了一部依据中国资料编写的琉球航海指南——《指南广义》中琉球国三十六岛图,讲解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依据。 水文导航部分,汪教授展示了唐宋至明清时期文献和海图中对海水颜色的观察和记录。而人文导航技术是以港口、城市、村寨、人家、卫所、塔、庙、石碑等人文景观为参照物进行导航。气象导航部分,汪教授再次以《指南广义》引入,展示了《指南广义》和《指南正法》中对季风、风暴、台风等天气现象的关注,体现了气象对导航的矫正和补充作用。 物理导航部分,汪教授展示了现藏于牛津大学的《东西洋航海图》等海图,讲解了如何用海图上的航线证明我国南海海疆的主权属性,以及针路簿中以天干地支表示方位的方法。此部分海图都有罗盘标识,汪教授进而展示了一些中国航海罗盘实物图片,讲解了陆地罗盘和航海罗盘的不同。汪教授强调,航海中有专职司针人,出于航海安全等考虑,罗盘室具有保密性。 最后是天文导航技术。汪教授通过《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俗称郑和航海图)引入,讲解了深海远洋中观星图的作用和15-16世纪从阿拉伯引进的天文导航技术。 结语部分,汪教授再次强调针路簿的作用,认为它是古代导航技术的载体,是当代保护中国海疆的依据,也是渔民的文化遗产。汪教授还补充了中国近几年兴起的海洋历史博物馆,激发听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讲座结束后,汪教授为禹迹历史地理学社题词勉励。 汪教授为禹迹题词(右一) 感谢汪教授对禹迹历史地理学社同学们勉励!!我们会再接再厉! 感谢活动主办方授权发布讲座纪要! 修订:霍仁龙老师 欢迎加入禹迹历史地理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