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高校“奇招”争夺ESI排名是假聪明

东方头条 2019-11-28 14:06:46 新闻

“捷报,xx学校新增5个ESI前1%学科”“xx学校ESI综合排名已实现持续12个月稳步攀升”……近年来,每隔两个月,ESI排名的公布都会牵动众多高校的神经。在很多高校官网的显著位置,每每能看到类似“喜报”。记者调查发现,为争夺ESI排名,一些高校不惜鼓励校内学者互引刷数据,还引发了学术论文追热点、“傍大腕”等现象。(11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ESI——基本科学指标,是科睿唯安公司即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推出的一个学术评价工具;通过对划定的22个学科中SCI、SSCI论文数量、总被引、篇均被引三项指标的统计,排出居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1‰的热点论文等。高校追逐ESI排名无外乎是为了名与利,而且一些高校把ESI排名视为重要考核指挥棒。

梳理媒体报道,为提高排名高校的“奇招”就有鼓励校内互引刷数据、鼓励校内互引刷数据、利用审稿权增加文章被引数等等。以校内互引刷数据为例,有的高校将本校发表的论文整理出来,鼓励全校老师优先引用这些论文;有的高校还以“鼓励学科交叉与学术合作”的名义,要求“各学科之间通力合作”。

虽然ESI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简称,被冠以“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但是,高校若片面热衷于此,显然值得商榷,而靠不诚信手段赢得排名更不值得称道。试想,每家高校都钻空子,ESI排行榜的科学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就无从谈起。

同时,也正如教育专家直言,ESI排行榜对体现高校学术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如果仅仅简单以这一个排行榜的排名论英雄,可能会使高校学科建设走入误区。诚如其言,只是盯着指标缺什么补什么,而忽视了大学本应有的初心,即便拥有了“一流指标”也难以成就“一流大学”,这也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而且,过度痴迷于ESI排名,甚至不惜加大奖励筹码,这也难免会影响到学科的长远发展。高校相关人士就指出,“这会使一些科研人员更多考虑研究在排名中容易占先的热点课题,而不是客观审视学科发展需要和个人旨趣,对学科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可见,即便是对于高校人才的成长也同样会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即便ESI排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应谨防过于迷恋,而对于高校来讲,更不应该采取不诚信的手段获得排名。当然,完善对高校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减少管理对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也有助于消弭此类现象。最为核心的是,高校及教师能够树立诚信意识,不能为了一时名与利,不惜违背诚信,否则难逃假聪明之嫌。*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