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馆藏清代“混合骨庭院人物图样板扇” 《广东五常酸枝家私》 清末外销家私图录中的广作家具图样 博物馆寻珍录 1752年,英国的制扇工匠们联合起来,发动了一次抗议。 他们的抗议对象,是来自中国,特别是广州的扇子。这些工艺精湛、材料考究、价格低廉的扇子,让他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终于,这些英国人受不了了。 今天我们在谈到广作外销品在欧美市场的长时间风行时,往往带着几许自豪与兴奋。的确,当年的那股“中国风”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与文化风貌。里面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故事,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瞬间。但是,“外销”毕竟是商业,必然与竞争、博弈、机变、谋略……相伴随。对技术的觊觎,对市场的抢夺,才是出现在“外销品”面前的大概率图景。 无声的“商业代码” 雅致的信息传播 正在广州博物馆展出的“匠心神巧——广作特展”中,有一把广博馆藏清代“混合骨庭院人物图样板扇”。它集清代广州众多雕刻工艺于一身,外骨为铜鎏金,上下浮雕山水人物,内骨由银累丝烧蓝、檀香木、象牙、银鎏金累丝烧蓝、贝壳、玳瑁、茜红象牙七种材质两两组合而成,相同材质的内骨并无刻意追求对称。扇面彩绘官邸庭园人物,人物面部以象牙贴绘。 这实在是一件精工到极致的折扇,甚至有点过于繁缛了。广博的专家介绍,不同材质的扇骨,是专门给西方人看的。它应该类似我们今天装修房屋时,在窗帘铺里见到的布样册那样,让定制折扇的消费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材料、手感、视觉效果。因此,它不仅仅是当时广州的制扇工艺展现,也是商业运作模式的产物。看着它,我们可以推测,那家扇子店的主人,应当是精心置备了原料,遴选了工匠,打磨出这样一件足以为万里之外的潜在客户提供清晰、足量信息的“样板”。它既无声地显示了店主人在这一行当中的不俗实力,也暗示了他能承接的工作范围与边界。这是一套简明好用的商业代码,且雅致,有格调。 另一些推销方式就更为直接,比如展览中“其貌不扬,却被列为重点文物”的清代彩元绣庄广告纸。这份广告纸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的藏品。故宫博物院也有与之类似的一件,夹在“广绣花鸟博古插屏”的背板内。绣庄主人何竹斋在文中介绍,彩元绣庄老铺在“广东藩台前”(即今财厅前北京路一带),分铺位于“省城内广州府前小马站口”(今中山五路南,五月花广场对面),主营各类贡品以及各省官服及相关配饰,并详述了绣品品种、质地及经营理念。两份广告采用的纸张、字体印刷和布局有所差异。虽然只是普通的广告纸,但设计精美,刻写精湛,显见是用心之作。广博助理馆员常丝茗认为,“能在主店之外开设分铺,也间接说明绣庄主人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由其文字我们也可知道,当时不乏将质量较差的“乡里工绣”充为精品售卖的绣庄,可见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这本瓷器目录拍了923张照片 1745年9月12日,当哥德堡号完成第三次往广州的航程即将进入母港哥德堡港时,意外地触礁沉没。所有船员都生还,但船和所有货物都沉入水中。此后它经历了多次打捞,1906年至1907年,瑞典收藏家詹姆斯·凯勒对之开展水下考古,打捞出4300多件瓷器及大量瓷器碎片。 詹姆斯·凯勒夫妇二人毕生致力于中国瓷器收藏。1910年,他们到广州游历,定烧了一批“满地加彩,器物口沿绘锦地纹、如意纹;内开光,绘博古、花鸟、福禄寿等吉祥图案”,并巧妙地嵌入了家族徽章的生活用瓷。数年前,据称是这批定制品中的105件在某知名拍卖行在线拍场上拍。所有的拍品,底部都落有“宣统年宝兴造”矾红六字。 “宝兴”商行是当时知名的外销瓷经营业者。他们有一份制造详尽精美的商品目录册存世,令今人可以一睹当年广彩外销品的丰富多彩。 1911年印制的这份《广东省城宝兴瓷器之产品目录》中,罗列了2450款不同的广彩、青花产品,均是当时欧美国家向广州定制的商品,从餐具、咖啡茶具到卫浴用具,再到艺术品无所不包,仅餐碟就细分为肉碟、面包碟、牛油碟、咖喱碟,甚至还有卡片碟等。品类之繁,范围之广,堪称清末民初从西关一带出口的广州外销瓷之大观园。《目录》橘红色封皮,用道林纸(机械纸)印制,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英、法、德三种外语编印的产品定购细则;第二部分是以英文编印的外销瓷器产品及其说明。 《目录》把产品分为陶器和瓷器两大类,以瓷器居多,共有1941款,其中“拳头产品”广彩瓷一项又占瓷器总量的63%以上,广东地区产的青花瓷约占5%,其余32%基本是江西景德镇产的青花、五彩等瓷器。这些瓷器上的装饰既有中国传统的花鸟、八仙等题材,也有拖着黑烟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等西洋风、近代感的图案。 《目录》中的923款产品配印了相应的黑白照片。在摄影技术尚未普及的一个多世纪前,这一定是很大的一项工程,可知为了推广产品,宝兴行的主人也是下足了成本。 “五常”与“万全” 海外客户的家具宝典 广东地区是清代重要的海外木材和木制家具集散地。因贸易发达而带来的原料充足,客观上为广东地区家具制作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17世纪,法国以及很多欧洲国家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中式家具,不少宫廷器物清单上都明确有着中式家具的记载。欧洲家具设计之父英国的托马斯·齐彭代尔(Thomas Chippendale)在自己开设的商店中专门卖有从中国进口的器物和家具,其所著《家具设计指南》,也热情宣传了中式家具装饰的美丽。海外市场的热捧,令广式家具的外销市场逐渐扩大。相应地,以营销推广为目的的图文资料也兴起。《广东五常酸枝家私》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本,近年越来越多地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之类似的,还有《广东万全酸枝家私》一书。 有研究者指出,清末,组织红木雕刻家具系列产品出口的大洋行有开设在故衣街的“万全”“五常”等庄口。当时出口产品均称之为“洋庄货”,品种繁多,计有花几、套几、衣柜、博古柜架、罗汉床、贵妃床、挂灯椅、马鞍椅、神台、八仙台、碟架、花瓶座、梳妆盒、首饰盒、食品盒、座屏、挂屏、樟木箱、宫灯等。为了对外推销产品,这些庄口还将花色样品用石版印刷宣传单,发往海外。不少手工业作坊亦扩大为前厂后工场、产销合一的家私店,也有从自产自销发展到发料给行内以父子、夫妻为主体的小作坊加工。 记者看到,《广东五常酸枝家私》在具体的家具图像画法上采用西方明暗绘画的技术,家具造型体积感强烈,透视准确。此外该书对图中的家具均配上了英寸标注,其余没有文字说明。书中包含的主要家具有桌、椅、凳、柜、床、榻、屏风等。从中不但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双向交流中融合、变化和发展,也能看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广州商人们不停息的努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