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调查|你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吗?你会捐款吗?你会让孩子参与吗?

东方头条 2019-11-28 14:39:22 新闻

今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成都共同发布《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指出:2018年,中国全核算社会公益总价值预计达3265亿元,与2017年调整后的数据基本持平;全国志愿者总数约为1.98亿人,较2017年增加了4003万人。(慈善蓝皮书一直以来将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者之和设定为社会公益总价值。)

在天津,《天津市志愿服务条例》施行将满两年,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超两百万人,注册团队不断增加,市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持续增长。

针对市民的公益服务意愿与体验,今晚报近期在天津春蕾志愿服务队中,以及网络渠道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80份。调查数据显示公益活动的教育意义受到家长群体的关注,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公益事业应提升透明度。

天津“音乐给予生命的力量”慈善摇滚音乐会四名发起人公益教育受关注

作为母亲,金女士一直与女儿涵涵维持着高密度的交流习惯。交流意味着互相了解,同时也会带来小磕小绊。“我觉得成年人比小孩子懂得多,有些问题即便你给不出最佳答案,也应该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上思考。”金女士说,自己从来没有想到,母女俩会在公益话题上产生分歧。

金女士所任职的公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大型公益慈善活动。四年前的暑假,她还曾带涵涵参与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公益项目。当时,涵涵读小学五年级,已经懂得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爱护自闭症儿童了。金女士对此十分满意。

去年,涵涵的班主任在网上看到一条公益众筹信息,就在开班会时号召同学们组织、参与捐款,也在家长群里发布了相关信息。金女士看到群聊记录时持质疑态度,她和几个关系亲近的家长朋友私聊,也都觉得老师的做法不妥。回家后,她才知道女儿和同学们的观点与家长截然相反。涵涵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母女俩就“网络筹款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的问题辩不出道理,不欢而散。几周以后,金女士听说,涵涵私下从爷爷奶奶手中拿到了捐款。

金女士有些头疼。她仍然不相信来路不明的募款消息,却无法用自己的评判标准说服女儿。金女士的公司将在年会上组织慈善义卖活动,她打算借机请公司公益服务小分队的负责人和涵涵聊聊:“我想让她(涵涵)知道做公益不是简单的事,也想让她了解一个科学系统的机构是如何为社会服务的。她应该热爱公益,但不能盲从,心里得有杆秤!”

有些家长会亲自带着孩子参加慈善义卖等活动,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做公益的意义公益事业关注度较高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

年龄分布:

19岁至40岁占68.68%,

41岁至60岁占20.79%,

18岁以下占6.32%,

60岁以上占4.21%;

学历层次:

本科学历占63.16%,

专科学历占19.21%,

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2.89%,

硕士占4.47%,

博士占0.27%;

月收入:

5001元至10000元占44.74%,

5000元以下占41.05%,

10001元至20000元占11.58%,

20001元以上占2.63%。

在全体受访者中,偶尔关注(52.37%)和非常关注(35.00%)公益事业的占比近九成,不太关注的占8.95%,从不关注的仅占3.68%。

受访者所关注的社会公益领域中占比较高的包括:

公共福利(44.21%)

环境保护(41.32%)

科普教育(37.37%)

慈善事业(31.84%);

社会援助(28.42%)、关爱动物(26.58%)、紧急救助(26.05%)、志愿者团队发展(24.47%)、社区服务(23.16%)也得到两成以上受访者的关注;社会治安、青年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公益领域关注度较低。“官办网宣”更值得信赖

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公益组织机构的信誉、公益项目的透明性进行过集中讨论。那么市民更信赖的公益活动主办方是谁?四成以上受访者表示,企事业单位(47.89%)、权威媒体(47.63%)和政府部门(44.74%)牵头的公益组织可信赖度最高;29.74%的受访者信任网络平台发起的公益活动,21.84%的受访者信任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17.63%的受访者信任民间组织主办的公益活动;而最具个性色彩的“自己组织或少数朋友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只得到了一成(10.26%)的信任票。

数据显示,官方主办、网络宣传两者结合,有望实现公益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习惯从日常生活中更便利地获取公益活动信息,社交媒体只是当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社区公示和政府发布未来将在新媒体技术加持下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天津志愿者已经可通过津云平台的“志愿天津”服务,记录和查询自己的志愿服务总时长。六成以上受访者参加过公益活动,原因多样,最主要是充实自己提升自我

本次调查显示,仅有3.68%的受访者从未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或公益组织。六成以上受访者偶尔参加公益活动,近两成受访者经常参加公益活动,还有一部分受访者无论是否情愿都“被动”参加了公益活动。“全民公益”的时代即将到来,人们对公益事业不陌生、不抗拒,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也更明确。

音乐给予生命的力量慈善摇滚音乐会今年已举办到第五届,京津地区80多支乐队参与义演

66.05%的受访者参加公益活动是为了充实自己、提升自我;48.16%的受访者是为了奉献爱心,帮助他人;34.21%的受访者是为了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其他目的占比不高,仅有0.53%的受访者是为了丰富个人履历。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有参加公益、奉献爱心的自觉性。公益服务不仅被视为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也被视为增进亲子关系和促进成长教育的好机会。做好公益不容易

公益人“大扣扣”参与本地公益服务事业已经有十年时间了。十年来,她接触了大量需要援助的困难群体,也与大小公益组织建立了普遍联系。在她看来,天津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志愿者团队日趋壮大,这些都是很好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公益活动中也有很多“坑”,让长期关注、参与公益活动的内行人更审慎,也需要让初涉公益领域的热心人有所了解。

近年来,“大扣扣”为一些困难群体进行志愿服务,为他们与慈善组织、有公益意愿的人群搭建交流平台。在工作中,她主要感受到两方面的压力:一种压力来自感情,她怀着真挚的感情参与救助,和每个帮助过的孩子都见过面、聊过天、捐过款,但医学治疗并不一定百分百成功,小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与心痛;另一种压力来自受惠家庭之间的攀比与作伪,谁家拿到巨额捐款而一夜暴富,谁家众筹的款项只是杯水车薪,都不再是秘密,一些患者开始编造“感人故事”,甚至在筹款形势不利时还会责怪负责工作的志愿者……“大扣扣”认识到人性之复杂:“可能只是一个人的私心杂念,就会导致公益公信力的下降,最终伤害的是捐赠者参与公益的热情,更有可能伤害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整体利益。”

她说,要理性而冷静地看待公益事业:我要为你、为这个人群、为类似的需求做点事,不需要被理解或者被感恩。做公益不求回报,但做公益的人一定要坚持到底。半数人半年内捐过款

人们希望为了公益事业做出怎样的奉献?33.16%的受访者愿意为公益事业传授知识与专业技能,29.74%的受访者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27.11%的受访者愿意捐款捐物,6.05%的受访者愿意利用社会关系为公益事业出力,还有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

受访者的反馈显示出为公益事业奉献专业知识技能、时间和精力的热情,但受制于现实生活的压力,捐款成为很多人实际参与公益活动时的首选项目。在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最近一次公益捐赠是一个月以前到半年左右的占33.68%,一个月以内的占25.79%,半年以前到一年左右的占15.79%,一年以前的占8.95%,对具体捐款时间印象不深的占15.79%。五成(55.79%)受访者捐款时的心理上限在500元以内,1000元至10000元占23.16%,21.05%的受访者表示在经济承受力范围内不设上限。做公益形成良性循环

亲历公益活动,受访者的体验如何?因帮助他人而自豪的受访者占58.68%,因活动氛围而感动的受访者占41.58%,因完成任务而轻松的受访者占38.95%,对活动细节感到不满意的受访者占26.32%,莫名感到心情沉重的受访者占21.05%,对他人的非议感到愤怒的受访者占17.89%,感到五味杂陈的受访者占10.79%。

受访者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包括:

公益组织发展水平不均衡(52.11%),

空有噱头、少有落实(45.53%),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41.58%),

宣传工作不够(34.74%),

准备不足、秩序混乱(31.32%),

另有两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发现民间公益组织不规范操作、公益圈子之间存在“鄙视链”等问题。

对公益活动的复杂体验并没有影响受访者继续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九成受访者表示仍会继续关注公益,其中又有16.58%的受访者表示会激励自己更多地投身公益事业。由此可见,“做公益”不仅有利于他人、社会,也对参与者自身具有鼓舞作用,产生了持续促进、不断加码的良性循环。

天津市西青区今年在公益创投活动中,首次允许个人申报项目,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得以创办了大龄远足项目提高公益事业的“透明度”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新兴的网络公益活动中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更有兴趣,对于网络众筹则态度摇摆。近年来,网络众筹活动日益兴盛,“剧情反转”不断的新闻报道也让公众对夸大其辞的“求助信息”具备了免疫力和分辨力。

谈到如何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话题,很多人会首先联想到关于“捐款使用情况”是否应公开透明的问题。过半数(52.63%)受访者认为“资金透明”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成(40.26%)受访者认为必须公开,5.2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不公开,1.85%受访者持无所谓态度。民众态度包容,不应成为机构含混资金走向、推卸管理职责的借口。资金透明是趋势,技术手段是支持,制度规范是保障,未来的公益事业不仅会日趋发展壮大,还会在细节、质量、口碑方面不断优化提升。半数以上的受访者相信:对公益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提高透明度能够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快速发展。

文/阿蒙

感谢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刘严萍老师,穆秋吉、薛丹、黄波、陈泳怡、马瑞晨、牛春梦等同学对本次调查做出的贡献。

实习生冯悦欣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