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其中,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游戏成瘾的患病率约为27.5%。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如此语境下,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动辄消费万元、十万元以上,更令人震惊。针对这个问题,近日,千名家长联名写信,强烈要求国家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 今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对此,一些中国家长寄希望于医疗机构为孩子“脱瘾”。然而,玩游戏不代表就是游戏障碍或者精神心理问题。游戏障碍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此前,一些机构采取封闭、体罚等极端手段治疗“网瘾少年”的案例,曾引发巨大争议。解决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不是以“游戏成瘾”为借口,一味将孩子推给医疗机构,推卸、逃避自身责任。 基于此,近日,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方面,网络游戏相关内容被专门提及。文件中明确,要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等,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发挥监管作用,净化网络游戏空间。特别是,我国将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设置“网络保护”专章,专治网络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可见,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成年人均要担责。这就要求,全社会均应履职尽责,并形成治理合力。首先,家庭是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的“第一道防线”,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要注重与孩子加强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理性的时间管理能力。同时,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游戏成瘾对生活、学习的危害,引导青少年正确、适度上网休闲娱乐。特别是,游戏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发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并通过技术手段设置游戏规则,限制青少年游戏类型、时长等。*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