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南宗|有着一腔家国情怀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

东方头条 2019-09-29 20:47:59 文化

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这首诗的的名字叫《织机》,从诗文中不难看出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气度,然而,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写作这首诗时作者只有十二岁,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首诗的作者白玉蟾。

白玉蟾画像

史书上对白玉蟾的生卒年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说是生于公元1134年,卒于公元1229年,有的说是生于公元1134年,但卒于哪一年却未知等等。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今天的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一户姓白的人家,遂改名白玉蟾。和那些史上有大成就的人物一样,白玉蟾七岁既能赋诗,

相传十二岁时,参加童子科考试,但结果以落地收场。究其原因并非才不如人,而是因为气场太大,把阅卷的考官给下了一跳,不敢录用。各位你道白玉蟾在考试时所作的为啥文章,嘿嘿,本文开头的这首诗就是也。此处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一首诗中窥见他的远大志向。诗文如下:

少年行

寸心铁石壮,一面冰霜寒。

落笔鬼神哭,出言风雨翻。

气呵泰山倒,眼吸沧海干。

怒立大鹏背,醉冲九虎关。

飘然乘云气,俯首视世寰。

散发抱素月,天人咸仰观。

白玉蟾书法

童子科落第后的白玉蟾,自此开始厌恶科举,渐渐的没有了入仕途的愿望。几年后开始了离家云游,二十几岁后只身渡南海到南宋大陆寻访求师。而后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

然而寻道并非是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了非常人般的磨难,曾遭饥寒,病痛、恶语、冷眼、兵火等等磨砺,但他从未退缩放弃。他所经历的诸般磨难可以从他的一首诗中品出,诗文如下:

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

思量寻仙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

在白玉蟾之前的所谓道教金丹派南宗只是名义上的,之前基本上都是秘密的传道。如此一来,门徒是极少的,自然传播的力度和广度都会受限。而且没有自身本派的祖山或者道观,因此无法形成规模性的教众。

在传至白玉蟾后,曾经想在仕途上一展宏图的他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最终选择了道教这个平台,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夙愿。白玉蟾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组织修建了多出固定的修道场所,从而使道教成为一个有较多徒众,有一定传教地域的较大规模的教派,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道教金丹派南宗。

白玉蟾抚琴图

由于在南方流传规模的逐渐壮大,最终影响到了皇宫里的帝王,后被诏入太乙宫中,为皇帝讲道,封为紫清明道真人。然而,朝堂亦非他今日所愿,遂不久便挂靴而去。

白玉蟾在这次云游中演绎了一段佛道历史上的传奇佳话。相传,白玉蟾离开皇宫后在游访豫王期间巧遇了当地主掌佛教的首领孤云大法师,二人一番交谈后,孤云产生了让白玉蟾改入佛门,想借着白玉蟾的名望壮大佛教的想法。

哪知在孤云把想法对白玉蟾说后,结果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白玉蟾面含微笑的对孤云说道:“吾白玉蟾乃宋人也,生于宋,行于宋,乃至理之道也。今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

在一番沟通后,最终孤云毅然弃僧从道,对于这样的结果,让有着一定修行的人改换“平台”在我国宗教史上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对于白玉蟾对孤云的那番论理虽然有失偏颇,但这对于当时的环境和背景,无疑,相对白玉蟾来说是最好的论点。再者,白玉蟾并不是在没有了解佛家的基础上就给予否定的。事实上,白玉蟾无论对佛家还是儒家,都有着非常深的接触和了解。诚如他自己所言,“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

白玉蟾飞升图

而我们今天的太多人在选择所谓创业平台时,却并非有过比较和了解,更多的是盲从,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谓的自大都是源自于自我的封闭,平台只是实现梦想的舞台,然而太多的人,走着走着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了平台的奴隶,忘记了平台只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工具。

再者,白玉蟾也并非是在否定佛家和儒家,只是结合自身和当时的境况而做出的选择。选择本身就需要智慧,适时的放弃当初的选择又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更高明的智慧。

从创业的角度来说,白玉蟾给到我们的启示是,入仕做个清官、好官,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若此路不通,那就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平台,而不是一味的愚忠。

与此同时,白玉蟾更没有像某些所谓的方外人士一样,把国家的兴亡和家乡故土从此抛掷脑后,虽然入道,但他仍然有着坚定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窥见一斑。诗文如下:

白玉蟾塑像

三分天下七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

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边疆。

华阳吟

家在琼州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乘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

海南一片云水天,望眼生花已十年。

忽一二时回首处,西风夕照咽悲蝉。

白玉蟾之所以能够让道教南宗发扬光大,离不开他对道教持有永恒不变的信仰和历尽艰辛追求的坚毅。同时,白玉蟾能够从同时代的诸多僧道中独树一帜,与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为己所用是密不可分的。

白玉蟾可谓是博览群经,无书不读。诗文、书法和绘画等造诣都是极高的。一生著作颇丰,诸如,《海琼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道德宝章》等,其中《道德宝章》被收入《四库全书》。

白玉蟾画像

白玉蟾虽然没有遁入佛门的禅宗,但他却与禅宗一派过往甚密,经常往来于禅院,可以说在他的道术中融入了禅法。在武夷山修道时又与当时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交往甚深,因而佛家禅宗和儒家理学是白玉蟾能够在道教成为集大成者的重要原因。

白玉蟾

轩辕

厌仕南宗白玉蟾,

家国坚毅访名贤。

百川海纳集于道,

桃李芬芳乐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