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原来历史上关羽的兵器不是“青龙偃月刀”,那么这种兵器出自哪里?

东方头条 2019-09-29 23:27:44 文化

文|探笔史记(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文能提笔安天下。可见文笔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情甚至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有多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史书的记载,我们也就无从得知那么多古人的事迹。当然,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演义来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

本来有些古人自身没有那么厉害,可是在经过了后世一些作者笔头的演义之后。使得这些人物就变得十分了不起,由此这些角色人物都被后人熟知。而作者对这些人物描述得越好,他们就越被后人熟知和赞许,而且人们对于他们的事迹也越来越熟悉。

甚至对他们当时穿的衣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所用的兵器都了然于心。就好像这些人是我们的朋友,并且和我们一起经历了曾经的磨难一样。就比如在小说《隋唐演义》中,作者将李渊的第四个儿子李玄霸给演义成李元霸,并且将其演义得十分厉害。

而他的形象就是手拿两个大铁锤,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然则,唐朝历史上真实的李玄霸在1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且也没有那么厉害。由此可见,演义大多都有掺假和夸大其词的成分,这些故事往往都是不靠谱的。

今天这里就给大家说说演义中和历史上的关羽以及他所使用的兵器,那么演义中和历史上的关羽都有哪些功绩,而且历史上关羽使用的兵器究竟是不是青龙偃月刀呢?且听下文说来。一、演义中与历史上的关羽功绩

关于关羽相信大家并不感到陌生,在《三国演义》里面对他的描述很多,而且大多都是夸赞的。就比如说他似鬼神附体,不是正常人所能比的。而且他的身高九尺五寸,按照现在的计算单位,简直就是3米多呀,放在现在应该是个打篮球的好苗子。

另外,他的胡子就有一尺二寸长,将近40厘米。还有一双丹凤一样的眼睛,一对卧蚕一样的眉毛。脸色像大枣一样红润,而这样的面相也能用“魁梧俊朗”来形容了。

最关键的是,他是一个习武之人,武功还非常厉害。胯下骑着一匹赤兔马,手里提着一柄青龙偃月大刀,所到之处不是人仰就是马翻。

当初人们在和程远志(演义中的黄巾军将领)对打的时候,纷纷觉得这个人非常难对付。最后派了关羽去,关羽走马出场只是一个回合就将程远志给斩杀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小看关羽。

关羽之所以这么厉害,其实就是依仗着他手里的青龙偃月刀,这刀沉重而且刀锋非常锋利。只要一遇到敌手,敌人立马就要交代。另外,演义中对关羽的英勇事迹的描述有“温酒斩华雄,匹马纵横,斩颜良,诛文丑,擒于禁,灭庞德,威震华夏。”

而对于这样的人才,竟然不是自己的手下,故而曹操就连晚上睡觉都不安心,所以他很想得到关羽。后来在关羽落难投靠自己时,曹操就以礼相待,以期用自己的温暖来感化关羽,让其为自己效力。

然而,令曹操没想到的是,关羽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之前跟刘备桃园三结义之后,就发誓要一直跟着他,绝对不会背叛刘备,于是他便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一番跋涉最后回到刘备的身边。而关羽这样的“不识抬举”的做法,更加引起曹操的惜才,对之敬佩不已。

然而,这些都是演义里面虚构的情节。真正三国历史上的关羽并没有这么威风。他只是有着“白马斩颜良、襄樊败于禁、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等战绩。却没有演义里描述的“一回合斩程远志、温酒斩华雄、诛文丑”等事迹。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演义对他夸大了不少水分。其实,不仅如此,就连关羽的兵器也是有水分的。二、演义中与历史上的关羽所用的兵器

《三国演义》在介绍关羽出场的时候,就说他手执“青龙偃月刀”,并把这柄大刀的重量描述成82斤。而且在关羽杀敌的时候,都是用青龙偃月刀来杀人的,由此达到了一种看似战无不胜的境界。

就比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描述说:刘、关、张三人意外得到了1000斤的镔铁。而关羽就取出一部分来打造了一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冷艳锯”。而关于这把刀的具体制作过程和样式,作者只是用“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一笔带过。

而演义中书写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时,作者用诗句这样描述关羽和他的兵器: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

另外,演义在书写关羽冒雪大破羌兵时这样描述: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怎样的场景显得庄严肃穆而又神圣不可侵犯,顿时让关羽的威武形象深入人心。就这样,在演义中“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便成了关羽英姿飒爽的辨识标记了。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历史上的关羽并没有使用“青龙偃月刀”这种威武霸气的兵器,而是使用类似矛或戟的轻兵器。《三国志》有云:“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作者陈寿的一个“刺”,便让有心之人产生了诸多的疑问。人们不禁会想,如果关羽使用的是大刀,那么作者应该会描述成“劈”、“砍”之类的说法,而不是用“刺”。所以这里的一个“刺”字,就基本否定了关羽使用大刀的可能。而关羽用“刺”作为作战方式的并且,可能只有宝剑、蛇矛、长枪一类的轻型兵器了。

另外就是《三国演义》里面关羽的刀重八十二斤(当时一斤没有现在重,所以82斤可能换算成现在也有四五十斤)。所以,关羽的兵器可能就是一袋米的重量。而我们平常去买米的时候,刚开始还能拿出一段距离,可是时间久了,手自然就会疼痛难忍。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关羽提着有一袋50斤左右的大米去打仗。而且还要长期拎着他,还要在马背上七甩八晃的,那得有多大的臂力。就算关羽是一个练武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在打仗的时候,可不是让他只是拎着一袋米,或者拎着不动那么简单。

而是要综合多角度,高难度的操作,即使关羽能坚持10来分钟,可是时间一长,关羽肯定也是吃不消的,又谈什么轻易取胜呢?所以,历史上的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这种重型兵器作战的说法,实在说不过去。三、青龙偃月刀的出处及其作用

既然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关羽是使用“青龙偃月刀”作战的,那自然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他作为一个后人,结合了后世的一些兵器原型,有感而发的。

有一些考古专家证明,在东汉的时候,戟的制作最盛行,而矛稍微要少一点。而到了三国时期,还还没有出现过像“青龙偃月刀”这种重型的长柄大刀。可以说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实际物体存在,而真实的“青龙偃月刀”原型应该是在唐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

而且,“偃月刀”的本来叫法是“掩月刀“。而对于“掩月刀”最早描述是见于成书于北宋初期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武经总要》,其中在《武经总要前集·器图》中提到了“掩月刀”。

《武经总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官方来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的大百科全书。书中的“刀八色”章节中,绘制出了当时参与作战的8种兵器。除了短刀之外,其余都是长柄刀具,其中就包括了“掩月刀”。就会之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的形状,除了手刀和短柄的武器之外,其他七种都是长柄的大刀,包括“掩月刀”。

根据图纸描述,“掩月刀”的刀头阔而长,形状就像是平常在天空看到的弯弯的月亮。它的刀背有钢齿,而刀身打了好几个孔,并且装饰了一些动物的皮毛。而刀头与刀柄相连接的地方是打造成了龙张口的样式,而刀柄末端还有类似于鐏的造型。

而在“刀八色”中,其中的“屈刀”、“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虽然当时这些在刀形上都有细分,但是整体上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到了后世,人们为了使“掩月刀”更有韵味感,就将其名为“偃月刀”(掩是保护的意思,而偃有侵犯的意思,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刀的霸气所在),而“偃月刀”则是一类带有背刃的长柄大刀。

显然这与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如出一辙,而作者为了拖显关羽的霸气,就给其安了一柄这样的兵器。以此表现自己的“尊刘反曹”决心,可见作者罗贯中的用心良苦。

其实,“偃月刀”作为一种重型兵器,其劈砍的威力也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兵器因为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战场上使用不方便而且代价巨大,因此并不普及。而“偃月刀”更多的是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这样方能显示出军威。或者这种刀成为宫殿侍卫和一些仪仗队伍的仪仗用具,而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之一。

总之一句话,“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兵马,以示队伍威武雄壮,而非用于实战。经过专家的一顿释疑,我们终于可以将“关刀杜撰说”确定下来了。

其实说白了,“偃月刀”其实就是一种礼仪用品。其在外交、礼葬、加官进爵等大型礼仪活动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扮演。因此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显贵气质,让人们对其仰仗不已。

但是“偃月刀”本身的重量太大,而且造价不菲。对于作战并不称手,可不是战场以及武力相搏的好兵器。另外,古代的一些戏曲舞台,他们为了使得表演更精彩,也会使用上“青龙偃月刀”。总评:

演义只是一种戏剧性的体裁,而个中人物及其功绩,都是根据作者的一时喜好给强加进去的。这其中就有很大的主观意识,而欠缺有效的客观依据。

诚然,在《三国演义》中,一方面作者就是因为本着“尊刘反曹”的喜好目的,将刘备阵营的关羽给描述得威武霸气,从而给其配备了一把同样霸气的“青龙偃月刀”。另一方面,作者因为不喜欢曹操,所以就将曹操刻画成一个奸佞的小人。但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爱才、惜才心怀天下的雄主。

由此可见,演义只是作为一种戏剧娱乐,却不能作为一种史实依据。所以我们在研究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才能达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生活中我们做事情也是一样的,要敢于想象,也要敢于质疑。不过在执行的时候,要贴合实际才好。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探笔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