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冗员——帝国身上的赘肉

东方头条 2020-01-02 16:40:00 文化

古代把多余的公家人,称作“冗员”。这个群体在数量上,少则超出正式编制的三四成,多的时候达到五六倍。赘肉太多,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1386年,洪武十九年,都察院(监察部)在查一桩松江府吏卒违法害民的案件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然后顺藤摸瓜,最后一直牵连到了苏州府,共发现了2800多个害民集团,都是欺压百姓的非编人员。也就是朱元璋所称的“帮闲在官”。

“帮闲在官”意思是,官吏和衙役本来就很清闲了,居然还要另找人帮忙。就从这称呼上,就可以看出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对这些人是极其的憎恨。

一个衙门编制大概20来人,外加200多个衙役,这些是正式工。而非正式工的数量是正式工的3倍。朱元璋逮捕了这些人,并严令禁止,有犯者杀无赦。但是他也知道,并没全抓干净,这些人每府保底不下两千个。

这仅仅是明朝初期,超编人员就这么多了,特别是在朱元璋的严格治理下,吏治算是特别的清明。可想而知,明中后期的冗员数量是何其庞大的数字。

明清的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或者县,两千多人按理算不上多。但是明清没有基层,靠的是乡绅自治,所以官府的职能相对小很多,自然需要不了太多人。

超编也不是谁都有资格的,都是花了大价钱买到的“缺”。比如一个户房书吏(财政所)的缺,大概要一百两银子,相当于三四万人民币,在那时不是个小数目。但是,从这些编制外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做了公家人,不谈工资待遇,不谈肥缺、瘦缺,光是平时的“常例”也足保衣食无忧。

为什么冗员这种对民生社稷有害的集团能产生壮大起来呢?按道理,皇帝是肯定不愿意的,这些人不光花国家钱,还到处作恶坏国家民声。但官员却是乐于享受这样局面,一方面能够得到买缺的一大笔费用,另外人多了自己事情也就少了。拿钱多还少办事,何乐而不为。

当然,痛苦的是老百姓,但痛苦也没有法子,告状的成本太高,还未必有用,只能忍受。但官员也不能装聋作哑,不面对民生怨气,所以新官上任都会宣布一番禁令,要求禁止送礼、禁止通关节、禁止吃喝迎送等等。但就是装样子说一说,自己也很难不犯。

总之,想要裁员是不可能的。裁员的难度难于上青天,毕竟那些人也都是花了重金买的缺,怎么会乖乖就范?必然联合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没等裁员开始,想要裁员的人自己就先给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