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击节叹赏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东方头条 2020-03-18 18:23:45 文化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德从何来?不得而知,是不知,不愿知。

旧封建思想制度,压垮千千万万娇弱女子的身躯,利用风气引导社会主体环境,形成一张滔天巨网,将古代女子从浩瀚文海中捞出,只许她们临渊羡鱼。

正所谓压抑太久,爆发越是猛烈,神创造男女两种人类,失去女性的文坛,当真完美无缺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读词作,给人一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藕花别样香的欢快感,“争渡,争渡”二词充满青春活力,开始动词预热,直白描述又不是很大,接着读后面一句“惊起一滩鸥鹭。”词中的人停桨横舟,书外得你心里是否应景飞腾起一阵阵鸥鹭?

大道至简,高手往往于微妙处见方寸天地,绝世功夫。“以静衬动,先抑后扬”八字笔画不多,念起来容易,难就难在作者如何运用表达——描述,令读者产生一种惊艳绝绝,赏心悦目感,是创作者一道难关。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开篇交代时间场面背景,“浓睡”、“残酒”搭桥,写出时间更替,和心理演变,“卷帘”二字道破日曙天明,说是“试问”又只字不提所问何事!等到那句——海棠依旧,透露谜底,家常一问一答竟被她渲染得如此经纶绝妙,不留痕迹。再看“知否,知否”二字开始搭桥,“应是绿肥红瘦”将伤春惜花这股情感演变,引出体现得十分自然,酣畅,犹如山涧清溪,委婉流转而下。此时作者也并非一味单纯因花而喜,因花而悲,更多的是借物喻人,感慨自己。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修养极高,她自幼生活在文学家风如此浓厚的家庭,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可惜天公不作美,戏取可怜人。她同小晏一般,家道中落。崇宁元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纵使她上诗尚书左丞赵挺之深表救父心切,同样未能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一介弱女子不得不只身离京,告别昔日恩爱丈夫赵明诚,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李清照开启一路护送图书文物的任务。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八月十八日赵明诚途中感疾,卒于建康。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护送的图书文物早已散失殆尽,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让她深深陷入绝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纵观其一生,起伏跌宕,跌宕起伏,后半生基本在风雨飘摇中渡过,历尽国破家亡、沧桑巨变。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