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原创 朱元璋废除了一项千年制度,且发毒誓“谁再提,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东方头条 2020-03-20 18:03:22 文化

原标题:朱元璋废除了一项千年制度,且发毒誓“谁再提,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历朝的政体为君主制与官僚制的结合体,其中君主制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体制表现为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但在皇帝之下又设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宰相权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议政权,二是监督百官的执行权。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制带来的一些弊病,是“贤人政治”的体现。

然而朱元璋的看法与此相反。他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洪武九年,朱元璋开始整顿中书省,裁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次年又调出唯一的右丞丁玉,实际上仅存左、右丞相。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特别向臣下指出皇帝昏蔽、中书丞相专权是导致元朝衰亡的原因。并诏令六部“奏事毋关白中书省”,预示着一场政局大变动即将来临。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并且将这措施作为硬性制度规定下来,“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实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从此存在1500年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